学术交流

哲学研究

  • 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普遍“赤裸生命”危机及其纾解

    白淑英;李达;

    生命政治学作为探讨生命伦理问题的学科理论,是深入理解和认识智能时代人机交互发生的生命政治效应的崭新视角。生命政治学家们将人机交互直接视为生命政治装置,但人机交互沦为生命政治装置存在逻辑前提,即仅当其深度融入资本逻辑,并以科技异化的形式显现时,方可将其界定为生命政治装置。人机交互所引发的生命政治效应最终导向了普遍的“赤裸生命”危机,“资本”“思维交互”“典范灵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发生的作用机制,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现实感性生活、现实人类生命以及现实社会关系的构建。为消解这一危机,需要张扬科技异化批判精神、破除数字算法权力黑箱和探索主体性复归等,促使人机交互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积极动力。

    2025年07期 No.376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来源、类型和结构:人工智能的意向性诠释

    杨又;

    人工智能的意向性来源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混合”“脑机接口”的意向赋予路径,它的意向性类别包括内生意向性和外生意向性、弱意向性和强意向性、交互意向性和自主意向性。人工智能既是由不同意向凝结而成的符号系统,又是可以把价值意向外化为实践的行动系统,它的意向结构可以表达为:[(背景视域)设计者~(集体意向)]→AI→自然/社会/人。自主交互是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只有实现自主交互,AI才具有强意向性,才可能产生甚至超越人类意识。人工智能只有在与人、环境、其他智能体的不断交互中,才会产生“类我”的意识,才会形成相应的机器伦理,去“意识”到“我”不过是“他我”的一部分,需要彼此和谐共生。

    2025年07期 No.376 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政治学行政学研究

  •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及其内在机理——基于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的分析

    张金阁;

    纵观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在统一的制度体系下,地方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实践并设定了不同的公众参与模式,阐释其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共同议题。从环境治理的现实情境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经典理论出发,基于政策有效性效果期待和政策合法性风险预判两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并选取S市典型案例展开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公众参与模式的选择受到两个维度的交互影响且呈现不同组合形态,其中政策合法性风险预判影响地方政府公众参与模式选择的自主空间,政策有效性效果期待对合法性风险预判起到催化作用进而影响公众参与程度。此外,通过整合分析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的公众参与行为选择,发现地方政府在公众参与形式选择上呈现典型的“统而不同”逻辑,而在深层次的公众参与模式选择上则表现出较强的“求稳逻辑”。

    2025年07期 No.376 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迈向绿色治理: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谭腾;

    绿色治理为城市的生态问题解决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绿色化”愈发清晰且日益增强,亦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治理逻辑和发展基础,整体呈现出城市治理变迁和绿色治理演进的高度耦合与同构。在此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要素-治理手段-治理机制”复合一体的城市绿色治理框架,更新了城市治理中“谁来治理—治理什么—依靠什么治理—如何治理”的逻辑链,驱动着城市绿色治理的实践推进。然而,迈向绿色治理道阻且长,体制层面碎片化、价值层面分殊化、机制层面脱嵌化成为掣肘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问题。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性城市绿色治理,需秉持超越“形式合作”、厚植治理“软实力”、驱动“韧性提升”的创新思路,推进塑造责任型绿色治理共同体,构建包容性绿色治理文化体系,健全联动性绿色治理机制谱系。

    2025年07期 No.376 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法学研究_新兴科技法律问题研究专题

  • 数据信托:个人数据交易与收益分配实现机制

    李智;王苗苗;

    个人数据交易场域中权属界定模糊、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定价标准和收益分配机制缺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障碍。第三方数据信托机制作为数据治理领域的创新举措,基于“三权分置”的产权结构框架,构建适配数据要素特性的新型流通范式。个人数据信托在数据收集和流转阶段对数据资源与数据产品作出区分,厘清各阶段数据增值的劳动贡献,对个人数据的收益作出“事先协商+法定补充”的复合型分配设计,并以证券化的方式助力数据要素从资源到资产的实现。个人数据信托需构建运行机制做保障,包括设定受托机构准入门槛、定期审查以及事后惩罚性赔偿制度等。

    2025年07期 No.376 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数据信托中“信任”的实现——以自决性个人信息权利的实现与表达为核心

    陈磊;郑淼;

    我国关于个人数据信托机制的探索不断升温,域外实践所揭示的数据信托运行窘境值得我国反思和镜鉴。数据托付的来源形态主要包括择入型数据托付和择出型数据托付两种,从数据来源者角度能够为数据信托中“信任”的实现提供重要理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章中“原始支配+交换处理”的双重秩序保护与数据信托中“收集+交换流通”的两阶段结构相耦合,自决性个人信息权利可以作为“信任”的实现路径。当前,委托人的“同意”表达在数据信托交换流通阶段存在不足。据此,应通过推定数据信托的引入与数据信托受托人信义义务的具化为自决性个人信息权利的实现提供现实保障,并重新整合自决性个人信息权,通过获益权、退出权和获赔请求权在积极向度和消极向度上的行使,丰富数据委托人在数据信托中对自决性个人信息权利的集中表达,实现数据信托的“信任”目标。

    2025年07期 No.376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论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

    朴顺善;崔鑫杰;

    电子数据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真实性认定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然而,我国在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分歧,难以有效指导实践。应当在明确“真实性包含形式真实性与实质真实性”“真实性认定不等同于鉴真”“真实性判断采用自由裁量与法定规则并行机制”“通过推定真实性规则、推理真实性规则、司法认知性规则、其他规则认定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存在的困境。结合实践发现,我国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推理真实性规则的不确定性;二是区块链技术真实性保障的局限性;三是可信时间戳技术在真实性认定中的困境。相关规则和技术未能发挥其在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中的应有作用。应当从明确推理真实性规则的审查方式、区块链技术与可信时间戳技术在真实性认定方面的优化等方面入手,以期为相关制度的优化提供参考,推动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规则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07期 No.376 9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_新质生产力专题

  • 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障碍与突破路径

    和军;刘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维护“五大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均需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东北地区虽在制造业基础、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本基础上具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制约问题。一是体制性障碍,主要是市场机制薄弱、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活力不足和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质量不高、创新机制不顺等问题。二是经济结构性障碍,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动能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和利润率偏低的问题。三是深层次思想观念因素障碍,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富饶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创新惰性”两个方面。其突破路径: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二是培育创新驱动,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三是推动思想解放,破解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障碍。

    2025年07期 No.376 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侯冠宇;张楚;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技术集成、高效率配置与高质量供给为基本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能深度重构冰雪经济的资源基础与发展范式,成为实现高质量跃升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冰雪经济的运行逻辑与嵌入机制,从技术突破、要素重组、产业融合、组织范式与绿色转型五个维度,揭示其赋能冰雪经济的运行机制。归纳冰雪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机遇与制约,提出科技支撑、数字融合、人才驱动、区域协同与制度保障的现实路径,以形成政策响应与生产力变革之间的逻辑闭环。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冰雪经济领域的场景嵌入与机制转化,将成为实现“后冬奥时代”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依托,也是培育区域新增长极、加快生产力跃升的战略支点。

    2025年07期 No.376 12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新质生产力赋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徐政;宋欣蔚;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可持续发展系统性突破的战略任务,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不断促进生态与经济同步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理论逻辑在于催生绿色技术革新,为降碳加强源头管控,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为减污营造协同环境,推动国土绿化建设,为扩绿拓展环境容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实践路径:应当发展智能环保监测技术、深化能源体系改革、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鼓励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助力生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消费持续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2025年07期 No.376 14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社会学研究

  • 社交机器人的技术陷阱与治理路向

    王启帆;于钦明;

    在当今数字时代,社交机器人作为一种数字用户,既是时时刻刻的数字劳动者,也是遍布各处的社会参与者,更是难以察觉的信息表达者。社交机器人在人机竞合的状态中产生了诸多技术陷阱,包括人的主体性身份重塑和认知变革、技术赋权掩盖下的“流量为王”以及技术操控下的“党同伐异”等。对此,应当以人的治理为主导破解主体遮蔽,以技术向善消解虚假热度,以协同治理约束智能裹挟,从而构建良好的数字社会秩序,有效防范数字技术风险。

    2025年07期 No.376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社区工作者拼接式扩容与策略性协作

    王向卓;王议娇;

    在城市基层治理任务持续加压的背景下,社区工作者队伍呈显著扩容趋势,但增员并未转化为治理效能,反而引发了协作机制断裂、组织运转失序的困境。对河北省衡水市五个社区的调查显示,当前社区组织呈现出“来源多元、动机分化、结构拼接”的异质化特征,组织运行高度依赖书记个人调度和临场安排。在制度支持有限的情境下,部分实践者发展出一套以任务划片、项目包干、轮岗适配、空间协作为核心的非正式协作机制,以维持社区运作的最低秩序。社区扩容不仅触发了人力配置问题,更引发了组织逻辑和治理方式的深层重构。在制度尚未覆盖的实践领域,社区治理展现出强烈的情境性和弹性,体现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经验先行的现实结构。应当从“草根实践”中提炼制度逻辑,推动社区治理从“人多、事杂”的应急扩容转向“人岗匹配、机制沉淀”的组织重塑。

    2025年07期 No.376 17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发蒙与哀叹:满族子弟书中的塾师形象与乡村世界

    刘卫英;

    清代满族说唱文学子弟书,以教书人之“叹”,刻画出满汉下层文人塾师形象及其内心世界。教书者首先面临的是称职、生存,即教书能力与积累,其次是如何应对“差生”与不明事理的家长。子弟书嘲笑那种不学无术的教书匠,他们未能“教学相长”,也有的是该地区“社会认同”出现了问题。牵涉名著人物搞错的笑话,是善意的“纠错”,昭明父祖辈的家长,不能让后辈子孙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委婉地暗示全社会尊重乡村中的秀才、塾师。自伤教书之苦的子弟书教书叹、穷酸叹等,真切全面地揭示出清后期北方乡村教师的处境与社会信任危机。初等教育发展迟缓,与塾师社会地位低下、教育生态失衡有关。子弟书的塾师之“叹”与中原传统文人抒情文学的“叹老嗟卑”,又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2025年07期 No.376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