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哲学语境下人类解放与劳动解放的正义进路

    罗克全;沈童;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命令”,人类解放这一正义诉求不是悬置于社会现实的理论空想,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根基,以劳动解放促成人类解放的现实历史必然。人类解放的正义诉求内在地决定了劳动不能局限于满足人的谋生需要层面,合乎正义的劳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展示,是由异化劳动到自由活动、从片面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转变。劳动解放的正义限度是自由劳动、自由时间和积极自由的统一。自由劳动作为人的乐生手段,使人真正占有了自由时间,并在劳动过程中展现出积极自由的一面。劳动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正义连接表现为二者的逻辑一致性,即劳动正义的实现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社会前提,以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为历史表现,以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作为历史根据。

    2025年04期 No.373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马克思“人的自我实现”命题及其阐释路径

    施冠男;刘同舫;

    人的“自我实现”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不同于对自我实现问题的形而上学求索,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完成了对人的自我实现问题的科学审视,即从具体的、动态的“现存状况”出发,在人自身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来整全地阐释人的自我实现的现实规定。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透彻考察自我实现的限制性条件,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自由时间的充裕和普遍交往的展开等方面分析了自我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马克思看来,处于抽象的、虚幻的共同体之中的人是无法实现自我的,只有处于真正的共同体之中的人才可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作为一项不断发展着的复杂性任务,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人的自我实现,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

    2025年04期 No.373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恩格斯晚期的劳动观及其现实启示——基于《自然辩证法》的文本分析

    马佰莲;赵龙;

    恩格斯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研究劳动问题,逐渐生成了科学完整的劳动观,其晚期关于劳动主题的思考在《自然辩证法》这一代表作中得到了比较全面充分的展现。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深刻阐述了劳动对人类起源的重要意义,辩证分析了劳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尖锐批判了劳动异化现象,其中关于劳动形态的历史演变、劳动之于人的现实意义、劳动正义和劳动解放等问题的探讨,对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新贡献。结合原著有针对性地论析恩格斯晚期相对系统成熟的劳动观,对于促进新时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2025年04期 No.373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哲学研究

  • 论韩非的治国之道

    宋志明;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先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其社会影响很大。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自成一家的治国之道包括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国体设计和以立法、施术、造势为核心的理政方法。这种治国之道虽然存在蔑视价值理性的偏颇,但因富含高度重视工具理性的精华,在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西汉董仲舒设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国策中,韩非的治国之道被藏在幕后,成为“阳儒阴法”治理模式的关键内核。汉后历代皇帝都实行韩非设计的国体,而且实际上也都采纳了韩非设计的理政方法。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韩非设计的理政方法经过现代转化,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启迪我们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025年04期 No.373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论梁启超的先秦学术观

    翟继军;

    近代诸子学复兴浪潮中,梁启超在先秦学术的探源溯流、价值认定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形成了独到的先秦学术观,对近代先秦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认为,先秦学术源于周初,在南北方同时兴起,创始人分别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先秦学术经过不断的竞争演进,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而又联系紧密的学术鼎盛局面。梁启超认为,先秦学术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源头,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深入开展先秦学术研究,对于近代国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解决中国近代国家危机、推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5年04期 No.373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法学研究

  • 我国数据确权的法理困境与解决策略

    蒋惠岭;李嘉硕;

    目前全球数据权属规定处于探索阶段,国外分散与统一结合的数据立法模式为我国建立中央和地方协同的数据立法模式提供了参考。尽管如此,我国仍面临数据确权理论供给缺陷、数据权益法律性质模糊、数据权属及分配规则不明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理论脱离数据要素本质、数据特性掣肘数据权益界定以及数据权能冲击市场分配规律。欲破除上述困境,首先应迈向权利块的数据确权理论,其次应结合法律三要素厘清数据权属规则,最后通过发展个人数据信托模式、引导企业参与数据集体自治、建立新型区域性数据公地等方式构建差异化的数据确权制度。

    2025年04期 No.373 6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数字内容平台版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路径

    刘沫茹;马瑞欣;

    技术赋能之下,数字内容平台基于大数据及算法与版权产业实现了深度耦合,平台权力和高度集中的版权资源形成了数字内容平台的版权市场支配力。平台自带垄断的基因,其实施的拒绝交易、控制定价等版权滥用行为,严重破坏了版权市场的竞争秩序,损害了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亟待反垄断规制。传统的反垄断规制方法存在版权相关商品市场替代性分析方法失灵、版权独家授权难以有效规制以及经营者集中申报的营业额标准单一化等困境。为此应优化版权相关商品市场的界定方法,要求数字内容平台承担版权关键设施开放义务,优化涉版权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为保障版权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提供充分的路径选择。

    2025年04期 No.373 7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审判中心主义第二路径的起点——程序法事项司法审查的范围和对象

    马可;李泽深;

    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存在着大量的程序法事项。这些程序法事项可以理解为诉讼行为,其合法性问题必须得到保证,才能确保刑事诉讼能够依正当程序合法地进行。审判中心主义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调整司法职权配置和刑事诉讼构造、授权审判机关对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实施的诉讼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堪称实现广义审判中心主义的第二路径。确定程序法事项司法审查的范围,关乎广义审判中心主义的实现,有利于遏制办案人员的程序性违法行为,规范侦查和检察人员依法实施诉讼行为,保障司法得以公正的实现,堪称审判中心主义第二路径的起点,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体系的完善。

    2025年04期 No.373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测度研究

    赵德起;刘明;

    文章深入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内涵,并基于中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2008—2022年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8—2022年,中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体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基本呈现上升态势;五大具体发展指数的变化态势并不一致,创新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与共享发展指数呈现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指数在2010年以后呈现横向波动态势,开放发展指数在2010年以后呈现下降态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空间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最高,其次分别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地区差距正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均衡、协调。

    2025年04期 No.373 10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安全:内在逻辑、关键制约和实施路径

    张远新;葛姝彤;

    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提高粮食综合保障能力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安全具有内在逻辑,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基于粮食安全世情、国情的迫切要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关键问题的制约。粮食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科技素质和能力不强,粮食产业劳动资料配套升级迟缓,粮食领域劳动对象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要提升粮食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能力,强化粮食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提高粮食领域劳动对象科技含量,以此促进粮食产业高效高质绿色转型发展,完善粮食新型生产关系,夯实和保障新时代粮食安全。

    2025年04期 No.373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民宿产业集群:内涵价值、形成条件及区域效应

    吕宛青;余正勇;

    民宿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集群化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重塑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民宿产业集群不仅包括民宿本身的集聚,还涉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网络性、创新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从“要素—空间”两个维度来看,其形成依赖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人才要素等关键要素,以及地理、经济、社会、生态和情感等空间条件。民宿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经济集聚、规模集聚、品牌带动、地方重构、触媒催化和幸福引领等效应显著,对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4期 No.373 13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社会学研究

  • 数字时代社会保障价值理念重塑与制度变革策略

    刘丽伟;张进;

    社会保障价值理念是人们对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安排能够满足何种生活需求的理性认识和理想图景,对社会保障制度变革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劳动就业模式的转变和数字化生产方式的跃迁,实现了数字技术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因而需要突破平均主义、效率主义、公正主义相互替代的线性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构造立体化的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即在体系设计上坚持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制度构建上着眼包容性供给的制度发展、精细化的机构管理和主动式预防的服务供给,个体保障上在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借助数字算力来精准识别服务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在这种立体化价值理念引领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灵活化改造、社会保障项目的共享化设计和社会保障机制的规范化运行,推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

    2025年04期 No.373 15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数字经济时代谋利型社会监管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朱侃;岳经纶;

    数字经济时代,以职业打假人为代表的谋利型社会监管现象正广泛兴起,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数字经济背景下,政策制定者的适应性激励逻辑、政策执行者的权衡式避责逻辑和政策对象的选择性纵容逻辑是产生以职业打假人为代表的谋利型社会监管行为的必要条件;而职业打假人能够策略性地利用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来巩固合法性、放大私权利并获取经济利益,是谋利型社会监管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谋利型社会监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今后应当明确法律边界,规范日常管理,并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引导职业打假群体健康发展。

    2025年04期 No.373 16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王世贞诗学盛唐理想失败的深层原因——从津筏之喻说起

    唐芸芸;

    王世贞用津筏之喻说明诗人主体与文本生成及文学传统的关系:主体之才生结撰之思,才思驾驭法,成主体之格调,可以屈法伸才,如舟行自由,但必须在盛唐之则中,这是在与传统关联下对主体精神研究的推进。但直接指向盛唐理想的“与物境会”,实为盛唐之则基础上第二层级的概念,且因有结撰之思的运作,变为中唐的“取境”,与盛唐兴趣大相径庭。复古诗人深刻的古人立场,未及区分初学者与进阶者之主体,也决定了他们对今人主体的承认限度。

    2025年04期 No.373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