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文明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哲学论析

    姚修杰;刘亚宁;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与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特质,是标识着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历史性范畴,直接关系着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先进的文明理应立足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不断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共产主义的文明就是实现了人的自由解放的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立足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全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创造的旧文明,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旧文明所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不断推动着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的历史进程,是人与文明的辩证统一,指向的是共产主义文明,其必然也指向人的自由解放。

    2025年09期 No.378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超越

    马晶晶;肖永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相剥离及其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历史趋势,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视域。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外显的一种实践形态,立足于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与重构,恰当处理了现代性悖论问题,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崭新图景。在文明思维范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以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协调发展超越了二元对立思维范式;在文明发展形态层面,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要素文明”形态超越了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文明形态;在文明价值取向层面,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资本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以独具特色的文明思维范式、文明发展形态、文明价值取向有效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9期 No.378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及价值意蕴

    徐成芳;潘欣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生态安全作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大者”,并创造性纳入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布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系统构建了包含“战略地位论”“党的领导论”“守住底线论”“防范风险论”“主动引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空间格局、治理体系、价值导向、安全理念等维度实现了生态安全理论的全面创新,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安全观的核心要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为筑牢生态安全根基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更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构建更可持续星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09期 No.378 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法学研究_海洋生态文明专题

  • 航运业黑碳减排的国际治理:现状、困境及减排措施的协同路径

    张丽英;苗文卿;

    随着《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六的修订,航运业初步形成了涵盖技术性、营运性和市场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框架,并制定了强制性的航运业净零排放计划,但是该框架和计划并未涵盖航运业黑碳减排问题。航运业黑碳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和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减排问题却并未引起航运业的重视。在当前气候与空气污染治理规范体系下,黑碳减排面临多重困境,既没有被纳入UNFCCC和《哥德堡议定书》的强制性规范框架,又缺乏来自国际海事组织的专门性立法,区域治理更是受到“门罗主义”的限制。基于黑碳与二氧化碳在来源、成因、减排措施方面的相似性,构建黑碳减排与航运业碳减排治理体系的协同路径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此,应当考虑针对黑碳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出台强制性的技术性和营运性措施,寻求出台市场性措施的可能性,并配合全面的激励机制与援助措施。同时,协同治理并非直接移植,还应当考虑构建针对性规则,通过专门的技术和营运要求、创新的定价机制和独立的核算体系来回应黑碳治理的特殊问题。只有通过各类污染物减排措施的协同,方能全面有效地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目标。

    2025年09期 No.378 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公海海洋人工碳汇监管:现状、国际法律困境与中国应对

    郭萍;崔佳璐;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人工碳汇因储量大、效率高等特性而备受国际社会重视。在明确海洋人工碳汇法律地位为“放置行为”的基础上,适用现行国际规则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多与监管相关,即作为监管主体的船旗国监管作用有限、以“海洋科学研究”为限度的监管客体范围模糊且过于狭隘、监管依据不够明确且相关规定之间缺乏协调性。针对海洋人工碳汇发展现状,为应对上述监管困境,中国应把握国际规则发展主动权以适应不同监管主体模式,深化蓝色伙伴关系以推动相关国际条约修正案的生效或修订,积极更新与完善国内标准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国际标准。

    2025年09期 No.378 6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海洋碳汇纳入CCER市场交易的法律保障与应对

    朱晖;

    海洋碳汇的生态价值转化契合“碳中和”生态目标,符合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经济理念,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2024年1月,CCER重启后,经过核证并符合方法学的碳汇项目被纳入市场进行信用交易。在CCER交易市场,方法学作为技术标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的准确性和方法学的科学性是保证海洋碳汇交易的重要基础。审定与核查机构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负有保证数据与报告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职责。通过明确海洋碳汇方法学的法律性质,厘清审定与核查机构的第三方认证责任,完善海洋碳汇市场交易和监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强化风险防控,可为海洋碳汇项目交易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有助于推动海洋碳汇纳入碳抵消机制,发挥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2025年09期 No.378 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碳中和愿景下海洋碳汇交易制度的省思与完善

    石顺;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建设海洋强国的双重宏阔背景下,海洋碳汇交易话语体系的构建需上升为法律表达的形式才能为碳中和愿景持续赋能。然而,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海洋碳汇交易存在海洋碳汇法律性质含混不清、蓝碳资源的产权归属不明、推进海洋碳汇交易的政策“显盛”而法律“式微”、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量核查监测制度付之阙如等诸多弊病。破局之策在于:厘清海洋碳汇的法律属性,确保海洋碳汇资源开发在公益与私益之间找寻到适切的平衡点;在产权主体层面对包括蓝碳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汇权利归属进行准确界定,为蓝碳交易扫清权利上的障碍;在“自上而下”立法模式的支撑下,通过制定由“国家基本法—专项规范—地方细则”统合而成的三层立法体系框架,系统勾勒海洋碳汇开发利用法律体系建构的具体图景;建立健全海洋碳汇的监测核查体系,为蓝碳交易进行信息技术赋能。

    2025年09期 No.378 9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研究

    牛亚丽;袁辰辉;

    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现实限度和破解之道,有助于加快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进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构建“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实现路径”的分析框架,揭示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机制。在理论上,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渗透、产业重构、要素升级三大核心路径作用于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在实践中,技术供需结构失衡、产业协同机制缺失、资源环境约束、市场波动与供需错位以及人力资本瓶颈问题掣肘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供应链韧性的提升。可以通过提升粮食科技创新与应用、完善跨部门协作、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重塑认知与深耕人力等方面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是应对当前复杂粮食安全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5年09期 No.378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收益:关系辨析、问题溯源与路径选择

    宋洋;钟钰;

    供需弹性大小决定粮食价格动态调整幅度、作用于粮食供给与农民收益,一定条件下供给与收益动态耦合、协同联动。保障粮食安全和种粮收益协同发展前提是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种粮收益、粮食补贴与种粮收益、粮食进口与种粮收益“三组关系”。具体看,粮食生产会增加农民收益,但也存在丰收悖论现象;粮食补贴有增产增收效应,但可能会与市场机制相矛盾,甚至补贴转化为地租销蚀稳粮效果;粮食进口可调剂国内余缺,但非必要进口会挤压国内粮价,影响种粮收益。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收益,应以目标定向、政策保本、科技增效、调控进口为着力点,瞄准目标精准释放政策效能,发挥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合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统筹好两个市场控制进口规模节奏,以此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2025年09期 No.378 11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生成逻辑、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

    彭银春;孟大虎;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作为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举措,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这需要遵循“产业-人力-制度-技术-空间”“五位一体”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重点处理好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弹性提升的协同演进、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匹配、制度环境优化与市场主体活力的双向激活、数字化转型与就业质量提升的深度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与就业空间重构的动态平衡五个关键问题。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推进路径如下: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中提升就业容量;第二,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的过程中实现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动态匹配;第三,优化营商制度环境,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中提升就业质量;第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中重塑就业空间。

    2025年09期 No.378 13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社会学研究

  • 服务到消费的转化机制——保健品商店介入县域养老的实践

    胡晓芳;陈想;

    在县域养老服务供需失衡背景下,保健品商店通过资本转化和关系网络嵌入,成为非正式供给主体。保健品商店通过经济资本的福利赠予、社会资本的情感联结、文化资本的话语建构和符号资本的公益包装重塑老年群体惯习,促使老年人形成对商店的信任、依赖和认同,进而将商店转化为日常生活空间。在此过程中,老年人在消费诱导、健康需求、人情裹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保健品消费行为,实现从服务到消费的转化。老年群体基于差异化的惯习结构发展出四类行动策略,即精明博弈、理性消费、半自主购买和集体拥护,从而与市场力量展开动态博弈。

    2025年09期 No.378 14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路径评析

    刘晓梅;于佳琪;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我国应对照护风险的关键制度安排。通过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兼容性视角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路径特征,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遵循“试点—扩围”的渐进式路径,试点城市选择上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扩展,试点城市筹资模式多样化发展,试点城市在城乡覆盖范围与待遇给付方面存在差异。针对当前制度试点面临的多重困境,需要强化法律保障,促进失能群体底线公平;明晰制度目标,缩短制度试点时间促进制度定型;探索多方负担的动态筹资机制,实现独立筹资;扩大参保范围,分层分类推进全民覆盖,从而实现从碎片化探索到系统性保障的制度跃迁。

    2025年09期 No.378 16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论辽代佛教文学的通俗化及其意义

    王德朋;

    辽代佛教文学主要有佛教诗歌与偈颂、佛学著述序文、涉佛碑铭等题材。佛教诗歌与偈颂的作者涵盖了从皇帝到僧侣等不同社会阶层,其撰述目的大多在于劝人向善,因而文字多浅显易懂。佛学著述序文着意于阐释佛理,因而逻辑严谨,文辞隽永。碑铭类作品大多为记事记人而作,其文风往往意蕴悠长,平实质朴,塑造出辽代涉佛碑刻独特的文学风貌。总体观察,无论是释子吟诵还是俗家涉佛笔墨,辽代佛教文学作品都呈现出通俗化特征,这可能和辽代文学整体水平不高有关,也可能与唐末五代以降燕云十六州地区整体文化素质有限有关。受制于上述因素,辽代佛教文学虽然不乏佳作,但对其整体水平不可估计过高。

    2025年09期 No.378 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