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历史思维阐析

    杨威;徐鹏;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涵。以历史思维阐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显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揭示了人民与政党、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强化历史主体意识,汇聚人民力量进行伟大斗争;肩负历史使命担当,激发人民智慧建设伟大工程;立足历史发展潮流,坚定人民意志推进伟大事业。

    2025年05期 No.374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人民至上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马程程;

    人民至上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立场。在人民至上价值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两者目标方向同向共行,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之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了较之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优势,即以人为本超越“以物为本”,共同富裕超越“资本至上”,精神富足超越“价值困境”,政治清明超越“政治极化”,社会和谐超越“社会分裂”。今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以人民需求为基点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力量为依托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自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战略导向实现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双向互动,才能朝着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2025年05期 No.374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探析

    韩振峰;王俊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及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质;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掌握世界话语权和主动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个层面的时代意义;提出抓科技创新,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基本要求;指明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明确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路径。深入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5期 No.374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哲学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建构表意语言的哲学叙事

    涂良川;高镁琪;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机器自然语言使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攀爬到了语言的高峰。作为机器算法与语言规则相融贯的技术产物,机器自然语言深化了人类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深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建构表意语言的技术逻辑,从语言的社会历史生成、主体实践改造与意义系统建构的维度,思考如何以“海量数据投喂”“基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机制与“自回归生成架构”生成人机共建的全新语言样态,是今天我们洞晓语言本质、改造语言规则、赋予语言意义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技术逻辑深化对语言的原初认识、拓宽语言的发展进路、丰富开放的意义维度;另一方面,其在实践中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判断,在表征时代的真理的引导下,与时代同行。

    2025年05期 No.374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资本主义“数字景观”批判的哲学叙事

    于天宇;杨舒婷;

    景观是一种通过视觉作用的图景呈现,以不同形式的表象取代客观存在,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构序要素。在数字时代,资本利用数字技术对数字平台收集的用户原始数据进行算法加工后,向人们呈现出符合资本不断增殖需要的影像集合即数字景观,不仅改变了传统景观的表现方式和接收方式,还衍生了以数字机器为支撑、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数字平台为载体的新型剥削形式。资本逻辑通过数字景观构建起一种看似“不干预”的隐性控制秩序,超越了固有的时空限度,在意识形态层面形成了对主体的深层控制。人们自觉掉进数字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中,丧失了主体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实现着一种无意识的社会认同。因此,在数字时代批判数字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根源是解蔽资本统治,复归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理论任务。

    2025年05期 No.374 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法学研究_新兴科技法律问题研究专题

  • 数据犯罪规制路径的体系调适:基于双层法益观的确立

    吴沛泽;

    明确数据犯罪的保护法益是构建我国数据犯罪刑法规制体系的基石性任务。在我国刑法对数据采取概括性规定下,应先明晰数据的刑法内涵,既要实现数据与信息在概念和实体上的区隔,又要注重数据与信息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转换。数据安全说与混合法益说不仅无法准确揭示数据犯罪的不法构造与保护射程,也与数据时代中的刑法规制理念发生背离。因此,应采取双层法益观以实现对数据及相关价值的周延性保护。数据犯罪的阻挡层法益应在对数据价值位阶、属性类别、使用风险的考量下进行动态识别。同时,双层法益“手段—目的”之关系也决定了背后层法益具有对阻挡层法益的反向形塑机能。只有确立数据犯罪的双层法益观,才能发挥批判数据犯罪刑事立法、划定数据犯罪处罚范围、厘清涉数据犯罪竞合关系的重要作用。

    2025年05期 No.374 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涉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犯罪的规制困境与解决路径

    韩子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惠化适用增加了损害数据安全及信息安全的风险,采取现有罪名无法合理规制数据处理风险行为。数据训练阶段,服务提供者违反爬虫协议爬取公开数据不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也难以成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信息输出阶段,使用者可能反向提取原始数据或通过诱导式提问得到用户输入数据,提供者可能将用户输入数据用于模型迭代训练并造成数据泄露,但均难以成立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制困境,应提倡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自决权并行的法益观。以保护信息安全为目的作实质解释,得出未损害个人信息自决权,但危害信息安全的信息处理行为可以成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规制困境,应增设违反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罪,将故意违反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并将造成数据安全及其关联法益发生严重损害后果的数据处理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

    2025年05期 No.374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人工智能辅助类案类判的路径——以场域理论为视角

    李衍宣;

    人工智能介入司法场域是智慧司法的应有之义,是法律文明的时代期许,也是司法实践的殷切期盼,在场域理论视角下,司法场域的科技辅助与科技赋能以司法公正、司法效率为核心。在公正与效率的要求下,人工智能与类案类判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机理在于推广和完善类案检索等系统架构,提高司法效能,辅助司法决策,维护适法统一。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响应法治国家对智慧司法的号召,必须完善人工智能辅助类案类判在合理应用、建立分级式事前防范、厘清事后问责制度、消减法官隐忧方面的路径。

    2025年05期 No.374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 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张美云;赵汇歌;陈小勇;

    无论数字贸易还是新质生产力都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引擎,新质生产力又能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契机。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发展理念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撑,基于其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对数字贸易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能够助力数字贸易在新发展格局中蓬勃发展,为全球经济增添强劲的动力。从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维度出发,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创新、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以及成果共享等方面,对数字贸易有推动作用。因此,建议全面加强创新突破、促进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深化开放合作和实现成果共享,更好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No.374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

    尹勇;王福兴;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与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也同农业生产力紧密相联。通过回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从更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更高技术的农业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农业劳动对象的劳动主体、资料、对象,阐释农业生产力概念内涵;从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农村、农民视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从发挥基层党组织统领的多元主体作用、引领资本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及人才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党建、资本、产业、科技和人才的多维视域提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No.374 11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王妍;靳欢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任务,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践行绿色生态减贫和生态精准扶贫提供了发展思路,赋予了新兴动能。当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存在着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相互脱节,防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衔接基础薄弱,生态资源要素流动不畅通等现实问题。为此,亟须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科技创新和帮扶产业深度融合,助力防返贫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与数字金融协同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资源循环保障,以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No.374 13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社会学研究

  • 基于结构-功能的应急职业群体类层模型及样本分析——兼论应急专业人才和素养的培育

    颜烨;李蔚然;

    面对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进展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从社会系统论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借鉴社会分层结构理论和职业-资源分层法,构建“应急职业类层结构-应急功能效应”分析框架,可将当代中国应急职业群体划分为9大类型层级,形成一种结构性分析模型,以从功能作用角度反思中国应急群体类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而就现行应急管理部门系统(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来说,当前应急决策指挥人员、知识技能科教人员、现场专业救援人员等高级管理人才和中级救援人才严重短缺。这是中国应急能力的弱项,是掣肘中国式现代化安全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社会结构性短板,亟须从国家层面多措并举加快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来加以弥补。

    2025年05期 No.374 15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基于上海“两网智理”的敏捷应急管理探索

    刘聪;

    作为应急管理的新向度,敏捷治理以在敏捷性中捍卫可治理性为使命,塑造了应对“乌卡时代”应急管理不确定性的敏捷应急管理范式。从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治理创新中,可以看到敏捷应急管理理论层面的治理之韧和实践操作的韧性之治。敏捷应急管理具有价值理念优势、核心能力优势、工具手段优势、场景适配优势和迭代创新优势,以敏捷治理赋能应急管理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应急管理的治理成效和治理韧性。敏捷应急管理是对传统应急管理范式中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治理过程、治理成效的进阶超越,它的实现有赖于耦合协调、感知响应、整体智治、灵活调适、迭代发展等运作机制协同发力。

    2025年05期 No.374 16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徐则臣的故乡记忆及其文学意象

    高兴;

    中国当代作家徐则臣在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建构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对现实中的故乡东海县怀有深厚的感情,将其视为不可分离的“地上”故乡,但他又通过回忆和想象,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象,创造了带有个人精神印记的“纸上”故乡。徐则臣作品中的芦苇、槐树、空心柳、风、路、车、船、桥、河海、水晶、饮食、坟墓、葬礼、斧头帮等意象渗透着他的东海生活记忆。换言之,东海县的风土人物化为流动的艺术符号融入徐则臣的文本空间,这些意象与徐则臣的人生理想、生命意志、诗意情怀、行动力量密切相关,是徐则臣用以建构文学乌托邦的重要符码。

    2025年05期 No.374 17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